公务员考试过度追求觉醒,无异于揠苗助长

在发布文章《4月出成绩后,2025公考分水岭出现了》,也同步分享给了我的微信好友。
于是,近来收到了许多伙伴反馈说,从文章的观点中顿悟了,并表示自己正处于第二阶梯的公考山腰,进退两难,不知道如何快速进入第三阶梯,成为觉醒者?
其实,听到这样的顿悟,我是有些担心的。毕竟藉由他人文字,仅仅是观察他人想法,启发思考而已,是浅层且缥缈的。
远不能达到觉醒的程度,充其量,不过是埋下了一颗种子。如过度追求觉醒,无异于揠苗助长。
01 
如何才能觉醒?
1%靠别人提醒,99%靠千刀万剐
回到问题本身:
考公如何才能觉醒?如何才能跨越阶层,成为100%有把握考上的山顶觉醒者?
在我看来,一个人的觉醒,1%靠别人提醒,99%靠千刀万剐如果你困在阶层之中,一直无法突破,不是哪出问题,必是经历还不够,撞的南墙还不够。
正如有一位伙伴看过文章后,明知与我的观点相悖,但依然还是询问,能否等到出公告再学?
我明白他的想法,可能想要我做些劝诫,以便找个理由说服自己。但我从业十年来,类似这样苦口婆心的劝诫,没有万次也有千次,实际成效杯水车薪。
原因很简单。因为如果内心不能真正认同,过不了自己那一关,即便我每天撵着劝,大概率也不会执行。即便执行,如此长的周期,每天和自己较劲,想必他也会过得相当煎熬吧?如此心态,结果自然不会好。
既然这样,我还不如,随了他的意。南墙,只有他自己真正撞了,才知道回头。
《东邪西毒》中有一句说得好:
“当你翻越一片沙漠,才会发现,不过是另一片沙漠。我事先告诉你,你即使相信,却怎么都想去那边看看。”
多少忠告、良言,属于他的南墙总会去撞,属于他的黄河,总要去跳。 这是走向成熟,走向觉醒的必经之路。
只不过,有的人头铁,撞了一回,不知悔改,同样的地方还得撞第二次,第三次。而有人,撞过痛过,幡然醒悟:
原来羚羊那篇文章,不是诓人的,是有道理的,真得这样做才行,那我这1%的提醒,就起作用了。
 
那到底要撞多少南墙?
02 
集齐“渣男”才能召唤上岸
大部分公考生,要撞的5面南墙
我一个闺蜜,如今也是奔四的人,交往过七任男友,每一任都是全身心付出,昨天终于走入婚姻殿堂。用她的话讲就是:只有集齐了7个渣男,才能召唤真命天子。
从我的经验出发,对于考公的大家来讲,也是如此。大部分人,真的只有撞完所有南墙,遇到足够的公考“渣男”,才能觉醒、才能召唤上岸。
这也是我近来,与100多名决志团成员电话沟通后,比较深刻的感悟。大部分人的经历出奇相似:2024考编决志团报到汇总。
大概率要集齐5个渣男:
1.再等等的焦虑短跑者
 
他们始终无法说服自己,不去担心未来的岗位,依然想等公告。他的后果便是,每次备考都是百米冲刺。
不可否认,短跑是一种策略,也挺好。可对他而言,既没有短跑者的爆发,更没有冲刺的速度。整个周期,除了他的焦虑是实实在在的,其余都是虚的。
当然,经历这一次短跑,是好事。至少撞完这第一面南墙,知道痛了,下一次的考试,便不会再等了,明白自己不是短跑的那块料,知道长线筹备提前学习,开始醒悟了。
 
觉醒第1点,坚持长期主义。
 
2.看不透成败的内耗者
 
他们始终逃不开分数,看不透成败。一两次匆匆而来的考试,仅考了50多分,便陷入对自我深深质疑中,不断内耗,沉浸在失败之中。
02 
集齐“渣男”才能召唤上岸
大部分公考生,要撞的5面南墙
我一个闺蜜,如今也是奔四的人,交往过七任男友,每一任都是全身心付出,昨天终于走入婚姻殿堂。用她的话讲就是:只有集齐了7个渣男,才能召唤真命天子。
从我的经验出发,对于考公的大家来讲,也是如此。大部分人,真的只有撞完所有南墙,遇到足够的公考“渣男”,才能觉醒、才能召唤上岸。
这也是我近来,与100多名决志团成员电话沟通后,比较深刻的感悟。大部分人的经历出奇相似:2024考编决志团报到汇总。
大概率要集齐5个渣男:
1.再等等的焦虑短跑者
 
他们始终无法说服自己,不去担心未来的岗位,依然想等公告。他的后果便是,每次备考都是百米冲刺。
不可否认,短跑是一种策略,也挺好。可对他而言,既没有短跑者的爆发,更没有冲刺的速度。整个周期,除了他的焦虑是实实在在的,其余都是虚的。
当然,经历这一次短跑,是好事。至少撞完这第一面南墙,知道痛了,下一次的考试,便不会再等了,明白自己不是短跑的那块料,知道长线筹备提前学习,开始醒悟了。
 
觉醒第1点,坚持长期主义。
 
2.看不透成败的内耗者
 
他们始终逃不开分数,看不透成败。一两次匆匆而来的考试,仅考了50多分,便陷入对自我深深质疑中,不断内耗,沉浸在失败之中。
4.一鼓作气的自卑者
 
有的人一开始热血沸腾,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
当按照某些方法,短期看不到光明,便开始丧失信心,开始乱投医。于是在这个最不缺选择和平台的时代,他迷失了。
可很快他发现,即便辗转各大机构,翻便各大名师牌子,依然不见效,便开始自卑:难道是智商不行?其实不然,不过是在方法短期不见效时,他作为学生的信心不足,无法长远坚守而已。
有过多次选择,是好事,经历过才能觉醒,才会去找寻坚守的信心来源。才会明白,学生的信心,绝不是自己能给的,它一定来自老师。
倒不是,一定要多牛的老师,任何一位都可以,信任是关键。什么是信任?学生遇难题,给方法;学生心态失衡,疏导调整;学生走错路,重牵回正轨。
 
这便是学生信心来源的全部。他一旦选定了,便会无条件相信。因为经历过,才懂得判断,十分笃定地知道,跟着这位老师,走着走着,上岸只是时间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