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163谈谈为什么不要安慰公考失败的人?

广东163编辑:最近微信收到了一些伙伴的考后感触,有感性的情绪宣泄,也有抽丝剥茧般的理性分析。
说实话,其实我现在很少安慰考试失败的人。并不是说我冷血,而是安慰人这件事,我做过了太多,尤其是在每次大考考后。
但我发现,即便我花了很多时间,用了很大的力气安抚心灵,可实际的效果呢?可以说,对学习的增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甚至这样的宣泄情绪,寻求心灵宽慰的行为,很容易上瘾,恶性循环。
正如一个玻璃瓶,碎了,你用胶水粘起来。下一次该碎的时候,还是会碎,甚至会习惯性地碎。更谈不上抗压能力。
不管多难受,也千万别说什么丧气话。每个人都有气场,总是说自己蠢,说自己不行,智商低,除了劝退自己外,有什么意义呢?
实际上公考和智商又有多大关系呢?不过是基础不牢,又急于求成罢了!
本来就只是一次考试而已,但你一直这样的自我否定,情绪宣泄次数多了,很容易形成心里暗示。
就像以前阿祖的口头禅,总说“这太难了”。就真的干什么都难,效率低。直到后来,我和他约定,说一次扣5块,才慢慢恢复正常水平。
释放压力的方式有很多很多,但说话一定要注意,不要什么话都说。语言指令驱动行为,人会地被自己说出话不断暗示,形成对自己认知。一次次的负能量,会一点点地反噬自己,一直走下坡路。
真要保护好自己的气场,至少在学习上要积极向上。都是成年人了,打碎牙往肚子里咽,做错了事就一点点掰过来,不要唉声叹气,妄自菲薄。
一位伙伴在我的朋友圈留言,有句话说得很好:
“我们应该选择安静下来,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。不要让焦虑和烦恼吞噬你宝贵的热情和定力。心可以碎裂,但我们的手不能停下,我们要坚定地继续前行,这才是真正成年人的素养。”
考完后,有什么比好好总结,走好下一步更重要的呢?
如果每次考试都能发现问题,然后主动干预调整,付出行动解决问题,分数自然就上去。
基础不行的,那就把123卷再学一遍。缺漏的地方该补的补,概念模糊的该加强的加强。
速度慢了的,就得仔细想想哪里慢了,为什么慢了?还是考场的问题?耐心点,再细心点,花不了多长时间的。